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 阎晓峰
(2023年11月30日)
各位来宾、各位代表: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襄行业盛会,探讨构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谋划未来发展。
历经风雨,建材行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取得辉煌成就,成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支撑。展望未来,建材行业开启实现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征程,正向着“宜业尚品、造福人类”发展目标不断迈进。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绿色低碳发展等内外环境的演变,我们必须从更高层次、更加系统的层面提前做好统筹谋划,加快构建创新能力更强大、发展模式更绿色、产业结构更合理、产业布局更完整、技术装备更先进、生产效率更高效、质量品种更优化、生产服务体系更健全的建材行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引导全行业能够更充分、更安全、更及时地应对这一全局性的系统性大变革。
一、深刻认识构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5月,又进一步强调,要“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所需、发展所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为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支撑和重要构成,建材行业必须担当应有责任,作出应有贡献。
(一)加快构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是建材行业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抉择
我国建材行业从建国初期白手起家,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到改革开放时期工业化加快进程,水泥、平板玻璃等建材主要产品产量先后跃居世界首位,建成门类比较齐全、产品基本配套、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跃进;再到新世纪伴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建材行业以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为牵引,实现了由“量”到“质”的变革,进而形成了以“强”和“优”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内生动力。这既是建材行业在市场带动下产业进步发展的客观规律,更是始终追求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与科技进步、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完整产业体系的主动成效。
新时代新征程上,需求结构的加速转变,绿色低碳的全面推进,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渗透,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日益提升,迫切需要我们主动作为,抓住构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这个根本,扭住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持续不断在“强”上下功夫,坚定不移在“优”上做文章,从而推进建材行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多环节、全方位的提升。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是建材行业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紧迫需要
我国已建立了门类齐全,服务于建筑业及汽车、电子等150多个行业,链结于电力、煤炭、石化等110多个行业的建材产业体系,提供了建筑材料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物材料及制品等三大类7万余种产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循环体系的重要环节,为构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与此同时,我国建材行业产业链供应链部分环节还有短板弱项。以无机非金属材料为代表的建材新兴产业,仍存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标准话语权较弱等问题。在先进玻璃材料、先进陶瓷材料、人工晶体材料、矿物功能材料等技术和资金密集型领域仍面临较大的供应链安全风险;促进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不以“两高”项目精细化管理、而按“两高”行业“一刀切”简单化处置的现象在一些地区还时有发生;资源能源承载型的行业属性所导致的对资源、能源供应和价格波动的敏感性,以及国际市场环境波动对部分建材及非金属矿物的产业链影响仍不可忽视。主动探索建立结构更高端、生产更高效、发展更安全的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以系统性思维推动解决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提升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已成为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紧迫需要。
(三)加快构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是建材行业应对供需关系转化的主动作为
我国传统建材产业已逐步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市场需求的规模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结构亟需调整、产业布局亟待优化。近年来,建材新兴产业虽逐步成为建材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产值还仅占全行业20%左右,还不能完全支撑全行业的稳增长重任。建材行业还没有形成能够完全满足重大工程、极端条件、应急处置、绿色低碳、节能环保、产品性能及质量提升等方面需求的产业体系。
积极应对外部市场需求变化,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新产业的发展,加速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有效破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建材行业面临的迫切任务。
我们必须尽快适应内外环境变化,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型产业培育壮大,以完整的建材制造能力和完善的配套及服务能力为基础,促进建材行业与数字技术加速融合,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拓展行业发展的新领域、新需求、新市场、新赛道,实现建材行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调整,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有力的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建材道路。
(四)加快构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是建材行业提前谋划碳中和任务的重要体现
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对建材行业碳达峰进行了全面工作部署。联合会结合行业实际,提出了我国建筑材料行业要在2025年全面实现碳达峰,水泥等行业要在2023年率先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在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协同发力、共同推动下,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与2020年相比,2022年建材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7.6%,水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3.9%。水泥行业提前实现碳达峰已成为现实,建材行业迈向碳中和的时代正在到来。同时,行业发展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总体数量规模已转为稳中趋降态势,32种重点监测建材产品中,近两年有11种产品产量下降,其中水泥产品产量下降10.9%。
参照世界主要经济体建材行业发展历程和国内实际综合研判,我国建材行业已走到换挡调整的关键时期、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主动作为,从体系化角度重构行业生态,推动加快构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谋划布局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目标、任务,推动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是建材行业主动应对碳中和时代新形势、新环境、新变化使命担当的重要体现。
二、深入践行“宜业尚品、造福人类”发展目标,打造特征鲜明的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
(一)构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是实现“宜业尚品、造福人类”发展目标的基础保障
“宜业尚品、造福人类”理念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脉相承,在发展导向、目标、路径的要求上高度一致,都要求将建材行业置于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体系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要求聚焦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绿色低碳发展为抓手,主动适应国民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要求找准自身在国民经济大循环中的定位和作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探索符合自身规律的发展路径,锻长板、补短板,不断推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
因此,践行“宜业尚品、造福人类”目标,构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是建材行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实践,是建材行业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保障,是推动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追求。
(二)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规律,明确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特征
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建材全行业将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制造强国、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新体系三个方面具体任务,把握行业发展规律,推动建材各产业与高新前沿技术和数字化的渗透融合,与上下游产业间产业链互补联结延伸融合,以及建材内部各产业的结构优化重组,从而实现建材传统产业升链、优势产业延链、短板产业补链、新兴产业建链目标,建立八个特征鲜明的建材行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创新能力更强大。以系统化创新能力的增强为主要特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行业发展的战略支撑,构建深度融合的既竞争又开放的创新体系,实施更加完备的人才战略。形成与国家、社会及相关产业发展相匹配、相协同的创新方式、创新能力、创新工具,大力发展建材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开展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科学技术攻关,推动原创性、迭代性工艺技术装备产品创新,以及与现代科技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创新,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的提供新动能。
二是发展方式更绿色。以打造绿色低碳的建材制造体系为特征,加快推进建材行业“六零”工厂建设进程,促进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显著降低,各类废弃物消纳利用能力显著增强,新能源等低碳技术应用更加普遍,绿色建材产品更加丰富,以产业绿色化、绿色产品化助推建材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航道。
三是产业结构更合理。以加快建材行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为特征,推动作为建材行业主体的建材传统产业,聚焦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培育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打造竞争新优势,形成先进企业不断创新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落后企业主动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实现转型发展的良性发展生态,聚焦新市场、新业态、新需求,支持培育高性能复合材料、建材节能环保、建材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拓展完善建材服务应用领域。
四是产业布局更完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碳排放双控为依托,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生产力布局为特征,积极推动产业在国内的合理转移和国际的产能合作,构建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和更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加快形成与社会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良性循环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全球产业技术革命下的创新扩散效应和要素重新配置效应,抢占创新制高点和核心要素,主动参与国际化的融合、竞合发展,增强发展动力,提升话语权。
五是技术装备更先进。以装备现代化为特征,在建材技术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基础上,加快与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在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先进控制软件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巩固建材传统产业装备制造系统化优势,在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研发、设计、制造、检测等高端仪器装备方面实现新突破,保障建材产业链完整性和先进性。
六是生产效率更高效。以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灵活高效、调节有序的行业供需调节机制为特征。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生产经营模式,提升对市场的响应速度,提升区域布局及市场资源整合能力,实现需产销三端精准匹配。大力推进生产过程技术改造和生产设备更新换代,深入挖掘生产经营技术潜力,不断推动企业提质增效。
七是质量品种更优化。以不断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减少低端无效供给,提高关键材料保障及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为特征,使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品质更加优良、品牌更具影响力。质量分级和追溯体系更加完善、产品使用更加精准、产品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标准计量、检验认证等支撑体系更加完备的更高水平协同发展,打造形成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和产品品牌。
八是生产服务体系更健全。以加快建材制造业与现代化服务业深度融合为特征,建设高效顺畅的建材流通体系,提升建材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质量和品质,以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建材制造业。强化以工业设计、软件供应、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计量检测、认证评价以及现代金融、售后保障等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强化与上下游产业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不断推动建材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不断延伸。
三、以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转型为主导,加快构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
(一)聚焦创新引领,为构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关键要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建材行业必须牢牢把握产业结构和供需关系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聚焦行业领域特点,培育新的增长动能,打造行业创新驱动体系,把行业发展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一是进一步加快完善行业科技研发机制建设。联合会采用“赛马”竞争机制,创新性建立的建材行业“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研发工作得到了行业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在推动关键技术突破、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形成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显现出强大生命力。已发布的前两批29个方向、62个攻关团队的行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榜单,有望在今后几年内产生一批具有颠覆性、迭代性、突破性的技术成果,以“超级材料”为重点的第三批21个方向研发项目的揭榜单位也已确定并即将发布。第四批以建材技术装备制造为重点的“揭榜挂帅”攻关研发项目即将启动布局。
我们要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国家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四大方向,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化集成应用为重点,明晰行业科技创新目标,加强科技创新方向引导和战略性、储备性研发布局。要在做好对揭榜项目跟踪、推进和服务基础上,不断完善行业科研攻关机制建设,广泛调动各方科研资源和积极性,巩固挖掘科技攻关机制活力、动力。要加强对“揭榜挂帅”研发项目成果和团队的支持力度,积极帮助企业争取政策扶持、项目申报、试点示范、研发经费等,不断强化与建材行业成果鉴定、科技奖申报、国家奖推荐等项工作的衔接,充分发挥“揭榜挂帅”研发成果的引领示范效应。积极布局一批中试、应用验证平台,鼓励重大技术试点示范工程,强化攻关成果的转化培育推广工作,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二是加快打造建材行业科技研发体系。实现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技术进步,要引导行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打造行业科技研发平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高效协同、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强化需求和场景牵引,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利用平台优势聚集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科技领军企业等各方力量,实现科研基础设施、人才、资源储备及研发项目等方面创新资源的共享与优化。着力推动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相结合,解决建材行业科技创新政策导向、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中试应用、人才支撑、科技金融等方面存在的“难点”“堵点”以及中小建材企业研发力量不足、行业研发创新资源力量分散等问题,形成体系化能力和重点突破能力。探索建立建材行业基础性、共性、关键性研究的多元投入体系。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拓宽经费投入渠道,探索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共同支撑、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推动全行业研发占比由目前不到1%提升至1.5%。积极推动设立区域和行业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试验检测、信息服务、创新成果产业化等公共服务供给。
三是加快推动产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把加强基理研究作为行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核心。提升原创性研发能力。对标全球建材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理论研究,深入理解和运用大数据科学、计算科学、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最新科学研究范式,聚焦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产品以及新业态等原创性、颠覆性、迭代性技术,形成一批最具前沿性、引领性、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实现“从0到1”突破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增强关键技术保障能力。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前沿领域,瞄准制约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亟需的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瓶颈”问题上下大力气攻关。发挥行业智库作用。发挥好联合会专家委行业顶级智库和科技创新关键中枢作用,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四个面向”,从全球、国家、行业高度,确定科技创新重点发展的方向、领域和路径,把好建材科技研发成果和科技奖项目质量关。
四是加快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建材产业人才队伍。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深度融合,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用人环境。打造行业科技人才梯队。培育适宜创新的土壤,加快形成更多战略科学家引领,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支撑的建材行业科技创新人才雁阵格局,促进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塑造产业教育体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发展,大力培养急缺人才和高端人才。面向产业需要,加强建材专业学科建设,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形成高等教育、专业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职业教育及继续教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建材行业专业人才教育体系,培养符合现代建材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建设建材行业高级技工队伍。
(二)落实“双碳”战略,为构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培育绿色动能
推进建材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既是建材行业的使命担当,也是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以推动“六零”工厂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行业内在价值。“六零”工厂建设既是对建材行业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内涵的高度凝练,也是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具象化目标。要积极开展好零外购电工厂、零化石能源工厂、零一次资源工厂、零碳排放工厂、零废弃物排放工厂、零员工的“六零”工厂建设,以“一零”为起点,“六零”为方向,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和节能降碳技术集成应用,大力推进“六零”工厂“揭榜挂帅”科技攻关和试点示范,加快“六零”工厂评价方法及标准体系的研究制定工作,遴选一批可借鉴的典型案例并在全行业推广。要强化舆论宣传引导,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形成有力推动“六零”工厂建设的良性发展环境。
二是以节能降碳改造提升为重点,全面实现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全面落实《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大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提升实施力度,以国际领先水平为目标,全面推进建材主要行业能效、减碳、环保等关键指标提升。严格落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等文件要求,确保各行业优于能效标杆水平产能比重目标和劣于基准水平产能退出目标按期实现。深入开展重点行业碳减排技术推广,加强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行业碳减排技术指南的推广应用,在墙体材料等行业布局开展碳减排技术指南的制定实施,加强低碳产品、技术推广应用,持续开展典型企业节能降碳“解剖麻雀”专项工作,发挥试点示范引导验证效果,引导企业加快节能降碳改造提升。通过优先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等措施,在水泥、石灰、玻璃、陶瓷等重点行业加快实施污染物深度治理和二氧化碳超低排放改造,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并带动各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三是以促进用能结构调整为重点,全面构建高效清洁生产体系。着力加快优化建材行业能源结构,促进能源消费清洁低碳化,减少对化石能源及外部电力的依赖。有序提高清洁能源,特别是绿电使用比例。鼓励全行业、各领域开展以绿色电能为初始能源的研究、应用及实践。支持、引导建材企业充分利用自有设施、场地进行分布式光伏、风能发电,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充分挖掘余热回收利用潜力,广泛采取各种热交换、热功转换、余热制冷制热等技术,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广可燃废弃物高比例替代燃煤技术。支持、鼓励以现有水泥生产企业为基础改造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项目,提高替代燃料应用比例。支持、鼓励建材行业围绕氢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以及低成本储能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与中试,培育一批清洁能源利用成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示范企业,不断促进建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四是以发挥减碳环保效应为重点,全面拓展产业绿色效应。全面强化产业间耦合效应。充分发挥建材产业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势,建立“煤炭-建材”、“化工-建材”、“电力-建材”、“城市功能-建材”等产业综合协同发展体系,推动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和资源协同利用。通过废弃物协同处置生产建材产品,促进建材生产企业向环保功能型、城市建设标配型企业转变,逐步实现产业间协同循环发展。要不断提高水泥熟料生产非碳酸盐工业废弃物和尾矿替代石灰石比重,加快硫(铁)铝酸盐水泥、高贝利特水泥、粘土煅烧水泥、低熟料水泥等低碳水泥的研发推广应用,降低水泥生产碳排放。全面强化建材建筑、建材新能源协同效应。建材业与建筑业的碳减排、碳中和密切关联,建材产品的碳排放及性能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物化阶段碳排放、运营维护阶段能耗,在政策、标准、技术、碳核算等方面形成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供给需求联动降碳的良性循环。通过优化骨料粒度级配、改善混凝土设计、促进建筑部品化等,减量化、精准化使用建筑材料产品。不断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配套建立玻璃纤维制品、光伏玻璃等风电、光电基础材料产业链,实现上下游协同发展、链接共生的产业集群。强化对建筑废弃物、退役光伏组件、废弃风电叶片等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五是以水泥行业为重点,全面推动建材行业碳排放市场建设。受生态环境部委托,联合会正牵头组织开展建材(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扩围专项研究工作,将按照“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原则,统筹行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水泥行业碳配额分配方案、碳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碳排放核查技术指南等技术文件,启动建材行业碳排放数据管控平台建设、二氧化碳在线监测试点等工作,为推动将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体系工作打好坚实基础。探索推动符合建材产业特性的碳减排市场机制。支持、鼓励水泥行业积极探索碳中和实现途径,推动将水泥等重点碳排放行业实施碳捕集、封存及再利用技术(CCUS)纳入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范围。组织开展混凝土汇碳、固碳,碳养护等混凝土碳汇技术研发,构建水泥基材料二氧化碳吸收核算方法,研发推广应用能够有效帮助混凝土“呼吸”的新材料,推动混凝土“碳汇”机制的建设。
(三)坚持综合施策,为构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着力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构建产业发展新模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制度调整,也是未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的重要机制,将推动建材行业调控、管理发生系统性变革,有助于促进妥善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破局部分区域对建材产业发展制约的问题,破解化解产能过剩难题。应以此为契机,以强化治本为目的,推动淘汰落后产能、节能降碳改造提升等政策制修订。高度重视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认真谋划、发挥合力,积极配合国家统计局等单位组织开展好全国及省级地区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制修订等工作。联合会要组织开展好国家重大统计专项《建材行业关键排放源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碳排放因子研究》研究工作,重点做好水泥、石灰企业的碳排放统计调查,为制定建材行业碳排放双控政策、评价考核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相关企业要积极参与,提供真实数据,使研究成果更加准确、符合实际。健全碳排放双控配套建设。应组织制定客观、公正的建材行业碳排放水平评价标准和方法,开发适合建材行业的计量器具、检测监测工具,建立建材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和碳足迹、碳标签认证制度。建材企业要尽早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明确专人专岗,强化主体管理责任,完善落实碳排放报告制度,建立低碳管理和减碳计划。要积极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建议,根据行业及地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及节能降碳目标潜力,推动建立科学的碳排放预算及调控管理体系和合理的评价考核制度。开展碳排放双控试点。分析表明,2030年我国水泥需求量将不足18亿吨。水泥行业应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避免出现严重影响水泥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状况出现。推动在水泥行业或部分地区探索利用碳排放总量、碳强度重塑产业发展模式、市场体系及供需关系,统筹解决产能过剩情形下的发展与减排问题,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路径转变,彰显我国建材行业在全球碳减排领域的担当作为。
二是着力于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确保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丰富的应用场景、超大的规模市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配套能力是我国建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建材传统产业是建材行业的基石,一定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损害建材产业的完整性,影响我国建材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有利地位和持续竞争力。应优化产业布局,重视发挥各地方已形成集群效应的建材产业优势,确保产业布局及产业链安全可控、合理高效。积极推动“因业施策、因企施策”的“两高”项目管理机制落到实处,引导低效产能有序退出。要以技术玻璃、玻璃纤维、矿物功能材料为牵引,探索建立能够有效发挥产业优势、技术优势的新材料产业链、产业集群并形成规模优势。进一步加强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研发及推广应用,提高关键材料保障及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加强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储备及高效综合利用水平,特别要提高战略性、全局性、短缺性等矿产资源的国内增储上产和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及与全球资源的统筹衔接,做好极端情景下应急供给预案。
三是着力于全面推动建材产品绿色化转型,提升产品供给质量水平。推动建材产品全面升级。要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按照提供具有节能、减排、低碳、健康、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的高品质建材产品的要求,推动建材产品全面转型升级。要在发展基础好的地区,依托优势企业,充分用好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材,打造一批绿色建材生产集群。强化建材产品推广应用。加快建材产品追溯体系、建材产品使用说明书制度、建材企业质量控制能力分级评价体系建设,健全绿色建材标准体系,制修订绿色建材评价标准,促进产品标准从生产服务型向应用适配型的转变。推动建材产品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服务转变,形成产品制造、设计施工、用户体验的全流程联动创新消费模式,与上下游行业实现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努力成为建造“好房子”的优质建材供应商。持续深化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等活动,建立绿色建材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绿色建材产品与相关采信应用互联互通。继续开展“六零绿色建材日”等系列宣传,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使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
四是着力于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持续推动建材行业智能制造发展,加快推进绿色建材全产业链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创建开放共享的建材智能制造创新平台,推动适用于建材工业的智能产品的研发应用,夯实建材工业智能制造硬件和软件基础。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结合《建材行业鼓励推广应用产品和技术目录》,加快建材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支持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推行“上云、用数、赋智”改造提升,实现建材行业全流程、全产业链智能化改造升级。要重视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和加速迭代,将成为引发重塑产业形态和竞争格局的颠覆性技术变革。建材产业应加强战略研判,鼓励人工智能在智能研发、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检测、智能维护、智能管理、智能预测和智能决策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使人工智能成为驱动建材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五是着力于持续开展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建材产业影响力。以创新凝聚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品牌建设,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壮大升级建材行业品牌。按照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要求,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发挥大企业在技术、标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和中小企业在产业创新、强链稳链中的支撑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形成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优质企业,打造大中小企业共创融通发展新格局。培育发展建材行业区域品牌。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培育壮大具有区域性的优势特色建材产业、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学会、企业等在商标标识、质量标准等方面加强协调,构建区域品牌质量标准、认证和追溯体系,推动产业集群质量品牌提升,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美誉度高的区域品牌。扶持塑造建材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积极开展品牌的培育、宣传、展示和交流活动,建设品牌专业化服务平台,开展建材企业品牌价值评价,发布优秀企业和产品品牌榜,营造品牌消费良好氛围。支持、鼓励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推进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文化创意、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融合发展。培育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
(四)持续对外开放,为构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拓展产业空间
构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要求更多参与全球建设,融入全球发展,促进国际建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共建互融,在更高水平国际合作中实现更好地发展。
一是提高全球建材及相关产业体系融入程度。立足产业及产品体系完整、规模较大成本较低、技术装备具有较强竞争力等优势,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加快构建与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全球产业布局。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建设和国家重点合作领域及合作项目,与上下游企业联合“走出去”,推动交流合作和差异化竞争,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提升玻璃纤维、工业陶瓷、功能性矿物材料等新材料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竞争力,加快产品创新迭代,推动建材行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水泥工程、玻璃工程等领域的优势地位,积极拓展并带动建材各产业技术装备及工程建设进入国际市场,助力全球建材工程技术装备水平提升。
二是提高国际交流合作质量内涵。推动科技前沿领域国际合作。应进一步加强对全球前沿领域、技术动态、政策变化的跟踪分析,促进建材行业国内外组织机构、科研院所、企业集团在基础研究、绿色低碳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建实验室、“六零”工厂建设、智能制造以及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加快行业标准国际合作。夯实在工业陶瓷、玻璃纤维等领域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的优势,推进将我国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和RCEP区域贸易投资合作,大力开展标准外文版翻译,推进中国标准在国外应用,鼓励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中外文版同步制定。组织开展建材国际标准对标达标研究,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和国际水平。加强企业宣传推介。要强化国内外企业、国际组织和协会商会的联系,建立信息沟通、合作交流机制,积极打造全球建材领域朋友圈。做好国内国外双方信息传播工作,实事求是宣传我国建材行业的发展情况,介绍国外同行的最新动态,交流互鉴、共促发展。
同志们,构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是建材行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职责使命,是实现“宜业尚品、造福人类”行业发展目标的坚实保障,事关行业解决发展瓶颈问题,实现更好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持之以恒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推进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各级各类行业协会组织要发挥好党组织“把方向、明定位,立目标、抓大事,建机制、促发展”的作用,切实履行“服务会员、服务行业、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职责,深入行业、深入企业,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和能力建设,肩负起引领行业发展的责任与使命。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主体,更应主动顺应技术进步趋势,顺应市场需求变化,顺应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发挥好重要支撑作用。
同志们,构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任务艰巨、意义深远,我们要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支持下,坚定不移地加快推动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建设,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的建材力量、创造更多更好的建材业绩!
来源: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