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国务院“38号文件”公布以后,全国大部分地区水泥投资都已停止。目前在建的水泥项目都是在限令之前已核准的,在已核准的项目中有一部分不具备开工条件,有的是布局不合理、超规划范围的。“38号文件”公布之前,很多水泥项目都是地方2套政府机构在核准,尤其是市、县级地方政府,为把GDP很快做上去,加快经济建设、招商引资,很少去研究招商项目的行业发展背景。而招商引资规模往往是地方政府的硬性指标,对投资者而言,也就不会关心其出发点是什么,因此无论是行业内外,都来投资水泥行业。这是造成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其中折射出政府在管理上的2个问题:一个是政府的投资管理体制出现了问题;二是地方政府的业绩考核出现了偏差。
应该承认,对已核准水泥项目的多数投资者来说,是看好水泥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首先,2年前,四川地震后的水泥价格卖到400元/吨~500元/吨;陕西等西部省份水泥企业门前排队拉水泥。这样供需关系的水泥市场对投资者有非常大的诱惑力。其次,在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引导下,部分国内大型水泥集团急需扩大国内区域市场份额,争得省份水泥市场的话语权,纷纷采取直接投资或并购重组后的改造再投资。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的市场份额对大企业集团有极大的吸引力。再次,政府持续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带来了水泥市场需求的连年上升。以上3个因素是造成企业大量投资水泥项目的主要原因。如果将已核准的项目全部实施,新项目的建设将延续到明年年底。
短时间内水泥项目投资的高增长,必然会在今后2年出现新增产能的集中释放,淘汰落后产能的速度如不加快,未来水泥市场要出现一个低靡阶段。事实上,今年以来许多省份的水泥价格都维持在低水平运行。
因此,笔者认为,鉴于市场和投资布局情况,最近两三年,国家启动水泥新项目核准是很难的。除非特殊情况,如利用水泥窑处理城市污泥和城市垃圾的水泥项目、边疆特殊地区发展急需的水泥项目,一般情况是不可能核准的。
只有提高集中度才有企业利润的稳定回报
过度投资带来的市场竞争在所难免,而竞争也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摩擦。产生的原因是供需矛盾,供大于求的地方第一招都是压价,通过压价有一部分小企业经受不住就会退出,或者是联合重组,剩下的几家在谁也吃不掉谁的时候才会坐下来考虑如何赚钱。比如山东省的山水和中联,之前竞争中谁也赚不到钱,后来2家企业对山东省进行兼并重组,整合后2家企业各分天下,也不再进行互相压价,市场处于稳定状态,企业才能盈利。在这方面,各省市水泥协会大有工作可做,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行业协会的职责。同样,维护水泥市场的稳定,也是大企业集团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之一。北京、广东、新疆、浙江等省市区水泥协会做的水泥市场协调中,都充分体现了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作用。
所谓集中度是指市场集中度。集中度不高,就没有企业利润。河南水泥行业结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最早彻底淘汰落后水泥产能,但近期该地区市场的表现很差。笔者认为还是集中度不高,几家大企业坐不到一起,就没有办法商谈维护市场稳定的问题。从浙江、山东、新疆的情况看,一个省份有两三家大集团控制绝对市场份额时,就有了合作的契机。因此,诸多省市水泥市场集中度还有待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才能保持稳定,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够谈提高盈利水平的问题。分析许多企业的盈利结构可以看出,很多盈利企业主要都是依靠余热发电项目的节电效益,而利润的另一部分主要是享受废渣利用的退税效益。目前这样的利润水平是不足以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只有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更稳定的利润回报。
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节能减排
企业要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施节能减排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笔者认为,水泥节能减排分为2个内容:一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更侧重对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二是低碳技术。低碳技术重点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主。两者的相同点都是要节约能源。水泥行业的节能减排,也在不断拉动为水泥行业提供服务的行业,如耐火材料、水泥机械制造、助磨剂、电气设备、耐磨材料、环保设备等行业的技术创新。
目前,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已将水泥企业处置各种垃圾项目列在税收优惠支持范围里,中国水泥协会下一步的工作要为企业在协调处置方面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靠近大中城市的水泥企业,可以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垃圾、污泥,进入城市发展的循环经济中。但也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做这项工作,多数企业应在原来的基础上,考虑如何通过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将生产成本降下来,以减少原燃材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企业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