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建材江苏特刊 建材科技视界
在江苏鹏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飞集团”),凡是与王家安共过事的同事,都会被他的创业理念所折服。自上世纪中期,鹏飞就是我国重要的建材机械制造基地之一,但到2002 年还是只能制造Φ3.5 米以下的水泥窑和磨,远远不能适应国内外水泥工业大窑大磨的制造要求。王家安凭着对建材行情的洞悉,在分析了本地建材行业的特点之后,提出了培育企业特色,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抓大放小,生产大磨大窑”,以生产日产量能达6000吨、8000吨的水泥生产线为主的发展思路,令公司上下耳目一新。一路高速发展的鹏飞集团又在王家安的率领下迈开步伐乘胜追击,平均两年翻一番,年生产总值从几千万元增长到30多亿元,成为中国水泥机械龙头企业,连夺“中国名牌”称号。可以说,鹏飞集团的每一个成就几乎都与王家安紧密联系在一起。
饱经风雨 蜕变崛起焕新生
王家安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性格 :“从小我骨子里就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干什么都想争第一,这样的性格也铸就了我。”相信正因为这样,才支撑他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搞得如此红火。看看今天的鹏飞,厂区整治一新,技术装备精良,职工精神振奋,车间里行车穿梭、机床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2002年,已经在这里工作26 年、时任公司“二把手”的王家安接过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重担。那时的企业已在困境中徘徊数年,没有过像样的技术改造,人才大量流失,濒临亏损,发展乏力,没有人能想到这个曾经岌岌可危的民营企业会以破竹之势迅速崛起。
2007年以来,鹏飞集团“上大改小”,规划700亩发展新区,新建了20多万平方米的重型装备厂房,添置了200多台套大型机械加工设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量增长14 倍,企业规模壮大了20 倍,销售收入增长了30 倍,更创下了每天生产一台大型水泥机械的“鹏飞速度”。鹏飞集团现占地1200亩,建筑面积35 万平方米,其中大型装配车间36幢,集团职工1800 余人,下设机械、电子、铸造、安装等6 家子公司,拥有年产30万吨以上的机械装备制造能力。昔日小厂华丽蜕变,焕发新生。
择优劣汰 科技引领发展
王家安是一个“谋定而后动”的思考型的管理者,面对接手时的状况,他下决心从夯实企业的产业基础入手。作为高级工程师、江苏省优秀知识分子和科技兴市功臣,王家安深知科技的重要性,他决定利用集团一批前景较好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要搞高科技,必须先把硬件做好。为了更新装备,鹏飞集团几年来的投入力度之大在业界是有目共睹的,连续几年都保持在5000万元以上。通过吸纳民资、引进外资、职工集资等各种形式,多渠道吸引资金投资大型装备,鹏飞集团也在不断地推进企业装备的升级。
王家安走马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公司的科技人员开座谈会,提出唯有创新才能体现科技人员的价值,也才能让企业保持发展后劲。他要求员工要“走出去,请进来”,多跑市场,多跑科研院校、设计院,“借鸡生蛋,借脑生财”,有计划有步骤地为企业输入新的血液。为了引进技术专家,王家安三上天津,亲自登门,硬是靠自己的诚心打动了专家。在创新激励机制方面,他主持实行技术专家评聘制度,对优秀技术人才、专业技术带头人、技术专家每月发放津贴;实施首席设计师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按岗位责任大小和工作难易程度增加岗薪标准;实施研发项目负责制和重大项目招标制度,明确项目负责人的责、权、利关系,设立研发项目津贴制度;建立鹏飞集团技术中心,为公司持续发展搭建了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进一步巩固提升了公司的技术创新实力。
放眼全球 启动“走出去”新引擎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化解过剩产能。如何化解?“走出去”向国外要市场是重要途径之一。此外,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工业基础和整体产业的水平均已今非昔比,商品生产规模足够大,产品种类也足够丰富,必须“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才能为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腾挪空间。
作为国际化的大型水泥装备总承包商,在“做大做强”的同时,鹏飞集团坚持自主创新,呈现国内外市场两翼齐飞的良好态势,依靠“一带一路”“走出去”,把国际市场作为集团发展的新引擎。
王家安曾为鹏飞集团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发展蓝图——“建百年企业,博世界一流”。展开鹏飞集团“走出去”的宏伟画卷,其中描绘的一个个项目都是鹏飞人心血的结晶,也是他们荣耀的勋章。
提到“走出去”,鹏飞集团可以说是先遣部队,从 1998 年第一台回转窑出口越南算起,鹏飞集团建材机械海外出口已有近20 年的历史,曾几何时,鹏飞集团在国际市场出口量占总销量比例仅为10%。2006年,鹏飞集团调整战略,寻求与国际工程总承包商合作联手拓展海外市场,但这种配套出口方式受制于供方。于是鹏飞集团在2008 年再次调整战略,在越南、俄罗斯等国设立办事处,海外经营采用办事处 + 商务代表市场开发模式,配套出口、自营出口和代理出口相结合。从商务、产品、服务、技术等各方面进行,对每个国家、每个客户都形成可操作的工作方案,广泛开展“一国一案”“一户一策”的海外销售、服务网络建设。
以厂为家 视事业如生命
作为全国建材行业改革开放的代表人物、江苏省劳动模范,王家安最信奉的是:工作是爱好,事业如生命。1976年,20岁的王家安来到鹏飞集团,40 年过去,他对企业倾注的感情始终如一。
“以厂为家”是众多员工对王家安的共同评价。如果厂房地面不干净了、户外装饰彩灯坏了,王家安只要看到,就会一个电话打到负责人那里,亲自督促解决。2008 年上半年,他在对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检查过程中发现,公司在产品制造卷制的过程中,由于工序设计的不合理,出现了许多边角料,材料浪费较为严重,于是他开动脑筋,打破传统生产工艺,开展技术创新,制定了一套卷板制作工艺。工艺出台后,通过1年的试行,成效立竿见影,材料损耗降低了18%,仅这一项,公司每年便可节约600多万元。
在鹏飞集团,客户至上和质量优先的意识,已扎根在每一位员工心里,渗透进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王家安始终强调全员、全方位、全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体系。他明白,销售跑断腿,不如用户一张嘴。用户的口口相传,用户间的良好口碑,是金钱买不来的。只有用户的认可、点赞,才是企业生存的“王道”。
王家安不止专注于企业的发展,还心系行业。2007 年,他发起成立了海安县建材机械商会,并担任会长。此后,他充分利用行业商会这一信息资源平台,积极参与建材机械商务活动,结识了一大批业内有识人士。他率领团队,对全国建材机械装备的现状和发展空间进行了调研分析,亲赴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等地进行考察。后来他又陆续担任江苏省建材协会机械分会会长、中国建材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正是凭借他敏锐的目光和嗅觉,鹏飞集团在国内建材行业已形成板块特色经济,对我国建材工业走向国际市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海安当地,王家安不仅是一名成功的知名企业家,也是一名乐于奉献、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慈善家。“发展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一直是王家安的座右铭,2006 年至今企业帮助困难职工61 人,累计资助资金52.3 万元。汶川地震和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王家安代表集团向灾区捐款 60 余万元;海安县慈善基金会成立,鹏飞集团又捐款100万元……
在王家安的带领下,鹏飞集团已先后被评为中国水泥机械龙头企业、国家大型工业企业、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建材机械20强、国家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主导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鹏飞”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